《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系列解读丨中国信通院金键:行业“最大共识”已形成 完善生态体系成重点
《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出台以及“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促使工业互联网标识再一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设计思路是怎样的,未来一段时间标识发展的聚焦点在哪里,未来几年标识发展趋势如何?带着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所长金键,他从政策、技术、产业等角度深入解读《管理办法》,展望行业发展。
一、开放、易用、互通,标识奠定万物互联基石
“《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业界在标识体系上形成了当前的最大化的共识。”金键用这样一句话强调《管理办法》的意义。他认为,《管理办法》对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和促进作用,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业互联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业界在标识体系上形成了最大化的共识;第二,《管理办法》明确了业界各方的角色和职能,各大机构和企业基于此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发展方向,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第三,《管理办法》的落地有助于国际合作,助推我国标识解析体系和国际规则实现从基础设施到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对接。
“标识相当于工业互联网的‘身份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金键表示,标识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标识解析体系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其大规模普及所需要的开放兼容、易用、互通等特性。
金键认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首先需要具备开放性和兼容性,虽然当前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还在一些“局部”领域,但是未来其必将大规模普及,需要兼容已有的技术和应用标准,包括国际治理体系和标准,最大限度保护企业的投入。其次,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使用还需要尽可能简单。工业互联网企业需要和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标识必须是企业能够以非常快速和简单的方式获取的基础服务。“不过,这个简单的背后是对技术的极高要求,需要在设计和构建标识解析体系时展开大量工作,才能让它变得简单”,他强调道。
在具备了开放、易用特性的基础上,标识解析体系还需要面向万物互联需求。这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设计思路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意味着既要让信息互通,同时又要充分保护数据安全。
二、厘清三大核心问题,明确发展方向
《管理办法》对于标识服务机构进行了分类,并分别提出了要求,金键表示,服务机构要理解《管理办法》提出的关键要求,就需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即:“谁能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管理办法》对于这三个基本核心问题进行了明确。
“谁能做”,意味着标识服务机构首先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提供基础、稳定且有保障的服务;其次,“能做什么”意味着标识服务机构需要找到自身定位,结合《管理办法》的细则明确自己能做什么;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标识服务机构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做什么”。标识服务是公共基础服务,必须保持中立性和权威性,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充分保护数据的安全。随着对各个方面的界定,大家无论是对技术,还是应用,以及对促进创新都明确了哪些事情是定义好的,在哪些地方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三、加大应用探索,构建多样生态体系
《管理办法》出台为行业下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的“着力点”在哪里?金键认为,业界各方在明确自身角色的基础上,要加大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的探索,完善生态体系。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落地,必须要加大应用探索力度。”这些应用既包括面向民众的普及应用,也包括智能工厂内部的深度应用,以及在像主动标识载体这种基于芯片的更加智能化能力等先进领域的探索。
任何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生态体系的构建。“业界各方要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的生态,而且要维持生态的多样性。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无论是做软件、芯片还是做系统集成、终端设备以及应用的企业,大家做好各自擅长的事情,构建开放、竞争、多样的生态。”同时,金键强调:“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投入,业界要看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长期价值,市场空白意味着空间和机会。”